當車子沿著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一路往南行駛,只見兩旁綿延不絕且波光粼粼的蚵田、廢鹽田、魚塭、潟湖,被金黃燦爛的夕陽染上一層溫暖的色彩,就知道嘉義布袋到了大海看來雖然深不可測,卻一向慷慨,對沿海的居民來說,海就像土地的延伸也是孕育他們生命的母親,海面上散落有致的蚵棚底下,牡蠣接受著春天溫暖的潮水哺育,正逐漸豐腴。

悠閒地漫步在布袋小鎮一面流連於狹窄迂迴的巷弄裡,尋找漁村獨特的風情與記憶,一邊大口呼吸著濃厚的常民生活氣息,鼻腔內盡是海洋的味道。

P1020092.JPGP1020093.JPG 古厝與小巷充滿常民生活的氣息 

P1020116.JPG 虱目魚乾聽說需要曬上一個星期

我沿路欣賞著漁村各種迷人景致,一邊是勤奮工作的剖蚵人家,一邊是老阿嬤用著一把普通的剪刀,俐落地處理著蚵螺,她熱心解釋這是一種吃蚵的天敵,居民會取來做成三杯螺肉,還是美味的盤中飧呢。

P1020119.JPGP1020121.JPGP1020118.JPG 老阿嬤正俐落取出蚵螺的螺肉

P1020114.JPG 串好的蚵殼正等待下一次的豐收

P1020112.JPG 仔細挑選品質佳且大小適中的蚵殼

P1020101.JPGP1020103.JPG 將軍廟附近的小巷子 

聽從串蚵殼漁婦熱情的指引,順利轉進海堤邊的一條小巷,終於遇見一間咾咕石古厝,雖然屋子早已人去樓空,屋頂傾圯,裡面只剩荒煙蔓草,由珊瑚礁化石堆疊的外牆,卻完好如初,在歲月的淬煉下依然屹立不搖,且風姿無限。

P1020107.JPGP1020105.JPGP1020104.JPG  

聽說早在清朝年間,不產咾咕石的布袋,因為跟澎湖通商頻繁,船家返航時多以當地盛產的咾咕石壓艙,所以布袋早年處處可見咾咕石,不僅用咾咕石蓋房子,還有咾咕石所築的堤岸如今,咾咕石建築只剩幾間還隱藏在巷子裡,沒有人帶領很難發現,咾咕石堤岸也幾乎完全被水泥堤岸所取代,寂寥見證著布袋昔日「小上海」的發展史

根據當地居民的陳述,咾咕石房子相較其他建築,住起來不僅冬暖夏涼,且更加防風耐震,但是如何堆疊這些大小不一的咾咕石,可說是一門大學問,隨著社區耆老不斷凋零,這些歷史記憶甚至傳統工藝恐怕將隨風消逝,徒留美麗的珊瑚礁化石供人讚嘆不已

P1020106.JPGP1020109.JPGP1020111.JPG 美麗的化石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人家說「漁鹽滿布袋」,除了漁業,曬鹽曾經是布袋早年的風光行業,鹽也是老天爺賞給沿海居民的另一項恩賜。從1824年開發的「洲南場」鹽田,已走過將近200年的歲月,2001年,因為臺灣鹽業全面走入歷史,而一度荒廢,不甘心曬鹽變成長輩口中的歷史,有群鹽田兒女決定要把鹽田再次生回來

2008年,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與一群夥伴及老鹽工,努力整建已經荒廢7年的鹽田,不僅重現產曬文化,也成為學童環境教育的最佳基地想了解更多有關蔡炅樵的「夢想滿布袋」請參考大愛二臺「真情映臺灣」節目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FcSLx38Q 

P1020130.JPG 洲南鹽場入口處解說牌

P1020131.JPG 大門口還遺留早年鹽鐵的軌跡

P1020132.JPGP1020134.JPGP1020075.JPG 鹽鐵車廂改造成簡便的廁所空間

P1020076.JPG 標示與豐富的鳥類生態相呼應

一走進2008年重建的洲南鹽場,觸目所及盡是充滿巧思的各項裝置藝術作品,還有不少廢棄物組合的創意,相當繽紛有趣,早年曾是鹽警宿舍的低矮古厝,目前僅剩一戶人家居住,如今也成為布袋嘴文化協會推動家鄉文史工作最新的根據地,屋外的各式彩繪、看板,都相當值得細細品味

P1020074.JPGP1020080.JPG 這裡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新會址

P1020136.JPG 待客用的吳郭魚造型碳烤爐

P1020077.JPGP1020079.JPG 老鹽工勞動的身影

老鹽工真的回來了,牆上的展板清楚記錄著他們努力重建鹽田的身影,看他們如何以尊重土地倫理與歷史紋理的態度,用溫柔的雙手及生態的工法巧妙運用泥、土、水、木、竹、磚、瓦、石,在早已淡化龜裂的土地上,努力「養鹽氣、培地力」,三年後,終於成為一畦畦可以曬鹽產鹽的清亮海水池 

提供鹽田能量的四精靈,包括水、地、風、光,可說是缺一不可,而曬鹽的方程式就是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人=鹽,所以曬鹽一直是看天吃穿的辛苦行業,因為一下雨,鹽就會融化,鹽工必須跟太陽賽跑,動作不快點就會被天公伯收回去。 

這裡除了磚瓦,看不到任何人工建材,加寬的土堤則是為了生態教育,每年定期提供小學及幼稚園作為戶外教學體驗場所,日前進一步推出特色小旅行,希望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布袋人對待土地的真心誠意。 

P1020129.JPG 踩踏前先清洗腳ㄚ子以示尊重

P1020139.JPG 開始跟隨老鹽工的腳步囉

當洗淨的雙腳踩在充滿海潮味的土堤,以及縱橫交錯的蒸發池與結晶池裡,只能步步為營,因為蒸發池的泥土滿布藻類、菌類,走起來很滑溜,而為了跟泥土分開,底下鋪上陶片的結晶池清晰可見雪白的結晶,走起來深具腳底按摩功效,馬上體會鹽田水路的生命力。

P1020143.JPG 蒸發池走起來很滑溜

P1020145.JPG 鹽田間的水路滿布著小小水泡

P1020146.JPG 炙熱的陽光已曬出一層明顯結晶

P1020148.JPG 裝滿的鹽擔聽說至少百來斤

結晶池大約25~29度(波美計濃度),就會順利結晶成鹽,之後再用鹽收推到鹽田中間,收集之後再用畚箕放進竹編的鹽擔,滴著水的滿滿鹽擔聽說少不了百來斤,從收鹽到擔鹽的過程,真是一點都不輕鬆呢。

P1020069.JPGP1020070.JPGP1020071.JPG  

不似夏天結晶快,顆粒粗,冬鹽結晶慢,品質佳,鹽分重,稱作霜鹽,適合拿來炒菜或醃漬,洲南鹽場自行開發的商品,也是目前的主力商品,最能詮釋他們水地風光的概念。

春天則是曬鹽的最佳季節,鹽花,就是春季特有的鹽,當風日條件配合,這種海水表層最初的結晶體,就會在結晶池的風尾處生成,這是洲南鹽場為了永續發展,嘗試開發的新產品,也是他們口中的黃金,希望呈現更多元的風味口感,除了鈉含量較低,富含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據說灑在生菜沙拉,或是剛炒好的菜餚上,口中彷彿含著一波波的海浪。

只是鹽花必須馬上搶收,否則會隨著時間逐漸沉落池底,變成一般的粗鹽,我追隨鹽工的腳步,用他們自製的特殊工具,努力撈起水面上一片片像白色透明魚鱗、閃閃發亮的鹽花,那種體驗實在是美不勝收,不過烈日下必須不斷彎腰,一趟採收下來,只覺得腰痠背痛、頭暈目眩,腳底更是痛到麻痺,深刻體會早年堆積如山的鹽山背後,都是海水與汗水的辛苦結晶啊

P1020135.JPG 竹架上正在曬乾的珍貴鹽花

P1020144.JPG 鹽田倒映著美麗的夕陽

P1020137.JPG 高蹺鴴藝術造景與附近廢鹽田

聽說以前鹽田有草代表鹽工不夠認真,因為鹽田不夠鹹的緣故,現在長草則是為了兼顧生態,難怪放眼所及盡是一片野草叢生、魚兒悠遊、群鳥棲息飛舞的廣闊濕地,布袋嘴文化協會為了兼顧文化產曬與生態環境,重建洲南鹽場之外,也一併認養附近大約20公頃的廢鹽田,除了倒映著鹽工曬鹽收鹽擔鹽的身影,提供孩童體驗的場所,喚回居民生活記憶,也為悄然進駐的自然萬物保留更多樣的生命空間。

常見蒼鷺、紅冠水雞等水鳥停歇或嬉戲,還有守護鹽田環境的三劍客,高蹺鴴、吳郭魚、濱水菜,也不時可見,俗稱豬母乳的濱水菜又名鹹水菜,可說是護堤的重要植物,原本4、5月會北返的高蹺鴴,甚至還成了留鳥,每到育雛期,鹽田常見親鳥飛行鳴叫,或是停棲警戒,協會也將它視為幸運鳥,開始記錄築巢、育雛的過程

P1020140.JPG 土堤上的植物還真是不少

P1020141.JPG 濱水菜是鹽田的紫花護衛

P1020142.JPG 長滿植物且生態豐富的廢鹽田溼地

雖然先民的智慧曾為布袋創造出一段白金歲月,其實台灣氣候潮濕多雨,西南沿海的潟湖又不斷淤積,並不適合天日曬鹽,所以7年來,洲南鹽場的重建不在強調曬鹽的技術反而更關心民眾面對鹽田的態度,還有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互動,他們透過純手工生產出烹調食物時不可或缺的配角,以及熱中舉辦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希望可以跟更多人分享文化資產不再只是化石,而鹽田,不僅能曬鹽,也是繼續展演土地故事的最佳劇場

日前,布袋嘴文化協會進一步結合農漁鹽在地產業,推出深具當地風味的特色小旅行,體驗活動除了鹽田,還包括無毒米、生態養殖魚塭、古法釀造的白蔭油等等,以下是俗稱白醬油的白蔭油手工製造過程及產品照片。

P1020123.JPGP1020124.JPG 黃豆製造的醬油顏色較淡P1020126.JPG 日曝醬油在三合院的大甕裡靜置

P1020127.JPG 純手工的白蔭油

P1020128.JPG 純手工的醬菜及黃豆醬

二天一夜的特色小旅行,晚上供應的風味料理,可說是海味、海派十足,充分展現熱情的海口人本色,也帶來感官的無上享受。除了運用自家生產的鹽,還結合許多當地友善土地業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吃得到滿滿的用心與感動,只是相機剛好沒電,我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機拍下幾張,雖然模糊,還是忍不住想大方分享出去。

DSC_0319.jpg 人食慾大開的鹽萣煎蛋,又名鹽定一生蛋。

DSC_0320.jpg 鮮美鹽焗蝦讓人吮指再三,吃來安心又滿意。

DSC_0321.jpg 香酥的虱目魚料理,連魚鰭都不浪費。

DSC_0323.jpg 濱水菜加鳳梨打成的果汁,只能說好喝  

嘉義縣包山包海,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與大海母親相依偎的布袋小鎮,也得以擁有豐饒的物產,多年來,土地倚靠著人們努力來詮釋,而漁港村落的日常氣息,就幸運地跟歷史記憶及文化傳承,經年累月地交雜在一起。不論是漁業、鹽業或是農業,看到當地人不斷用心思考與重新詮釋產業文化對生活環境及社區居民的意義,也希望文化事業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實在令人感動,更讓人敬佩不已

 

【相關資訊】

洲南鹽場&布袋嘴文化協會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402號(海港大道北側)

電話:05-3478817

新來源醬園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103

電話:05-347680905-3472249

arrow
arrow

    regina.h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