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子沿著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一路往南行駛,只見兩旁綿延不絕且波光粼粼的蚵田、廢鹽田、魚塭、潟湖,被金黃燦爛的夕陽染上一層溫暖的色彩,就知道嘉義布袋到了。大海看來雖然深不可測,卻一向慷慨,對沿海的居民來說,海就像土地的延伸,也是孕育他們生命的母親,而海面上散落有致的蚵棚底下,牡蠣接受著春天溫暖的潮水哺育,正逐漸豐腴。
我悠閒地漫步在布袋小鎮,一面流連於狹窄迂迴的巷弄裡,尋找漁村獨特的風情與記憶,一邊大口呼吸著濃厚的常民生活氣息,鼻腔內盡是海洋的味道。
我沿路欣賞著漁村各種迷人的景致,一邊是勤奮工作的剖蚵人家,一邊是老阿嬤用著一把普通的剪刀,俐落地處理著蚵螺,她熱心解釋這是一種吃蚵的天敵,居民會取來做成三杯螺肉,還是美味的盤中飧呢。
我聽從串蚵殼漁婦熱情的指引,順利轉進海堤邊的一條小巷,終於遇見一間咾咕石古厝,雖然屋子早已人去樓空,屋頂傾圯,裡面只剩荒煙蔓草,由珊瑚礁化石堆疊的外牆,卻完好如初,在歲月的淬煉下依然屹立不搖,且風姿無限。
聽說早在清朝年間,不產咾咕石的布袋,因為跟澎湖通商頻繁,船家返航時多以當地盛產的咾咕石壓艙,所以布袋早年處處可見咾咕石,不僅用咾咕石蓋房子,還有咾咕石所築的堤岸,如今,咾咕石建築只剩幾間還隱藏在巷子裡,沒有人帶領很難發現,咾咕石堤岸也幾乎完全被水泥堤岸所取代,寂寥見證著布袋昔日「小上海」的發展史。
根據當地居民的陳述,咾咕石房子相較其他建築,住起來不僅冬暖夏涼,且更加防風耐震,但是如何堆疊這些大小不一的咾咕石,可說是一門大學問,隨著社區耆老不斷凋零,這些歷史記憶甚至傳統工藝恐怕將隨風消逝,徒留美麗的珊瑚礁化石供人讚嘆不已。
人家說「漁鹽滿布袋」,除了漁業,曬鹽曾經是布袋早年的風光行業,鹽也是老天爺賞給沿海居民的另一項恩賜。從1824年開發的「洲南場」鹽田,已走過將近200年的歲月,2001年,因為臺灣鹽業全面走入歷史,而一度荒廢,不甘心曬鹽變成長輩口中的歷史,有群鹽田兒女決定要把鹽田再次生回來。
2008年,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與一群夥伴及老鹽工,努力整建已經荒廢7年的鹽田,不僅重現產曬文化,也成為學童環境教育的最佳基地,想了解更多有關蔡炅樵的「夢想滿布袋」,請參考大愛二臺「真情映臺灣」節目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FcSLx38Q。
一走進2008年重建的洲南鹽場,觸目所及盡是充滿巧思的各項裝置藝術作品,還有不少廢棄物組合的創意,相當繽紛有趣,早年曾是鹽警宿舍的低矮古厝,目前僅剩一戶人家居住,如今也成為布袋嘴文化協會推動家鄉文史工作最新的根據地,屋外的各式彩繪、看板,都相當值得細細品味。
老鹽工真的回來了,牆上的展板清楚記錄著他們努力重建鹽田的身影,看他們如何以尊重土地倫理與歷史紋理的態度,用溫柔的雙手及生態的工法,巧妙運用泥、土、水、木、竹、磚、瓦、石,在早已淡化龜裂的土地上,努力「養鹽氣、培地力」,三年後,終於成為一畦畦可以曬鹽產鹽的清亮海水池。
提供鹽田能量的四精靈,包括水、地、風、光,可說是缺一不可,而曬鹽的方程式就是:(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人=鹽,所以曬鹽一直是看天吃穿的辛苦行業,因為一下雨,鹽就會融化,鹽工必須跟太陽賽跑,動作不快點就會被天公伯收回去。
這裡除了磚瓦,看不到任何人工建材,加寬的土堤則是為了生態教育,每年定期提供小學及幼稚園作為戶外教學體驗場所,日前進一步推出特色小旅行,希望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布袋人對待土地的真心誠意。
當洗淨的雙腳踩在充滿海潮味的土堤,以及縱橫交錯的蒸發池與結晶池裡,只能步步為營,因為蒸發池的泥土滿布藻類、菌類,走起來很滑溜,而為了跟泥土分開,底下鋪上陶片的結晶池,清晰可見雪白的結晶,走起來深具腳底按摩功效,馬上體會鹽田水路的生命力。
結晶池大約25~29度(波美計濃度),就會順利結晶成鹽,之後再用鹽收推到鹽田中間,收集之後再用畚箕放進竹編的鹽擔,滴著水的滿滿鹽擔聽說少不了百來斤,從收鹽到擔鹽的過程,還真是一點都不輕鬆呢。
不似夏天結晶快,顆粒粗,冬鹽結晶慢,品質佳,鹽分重,稱作霜鹽,適合拿來炒菜或醃漬,是洲南鹽場自行開發的商品,也是目前的主力商品,最能詮釋他們水地風光的概念。
春天則是曬鹽的最佳季節,而鹽花,就是春季特有的鹽,當風日條件配合,這種海水表層最初的結晶體,就會在結晶池的風尾處生成,這是洲南鹽場為了永續發展,嘗試開發的新產品,也是他們口中的黃金,希望呈現更多元的風味口感,除了鈉含量較低,富含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據說灑在生菜沙拉,或是剛炒好的菜餚上,口中彷彿含著一波波的海浪。
只是鹽花必須馬上搶收,否則會隨著時間逐漸沉落池底,變成一般的粗鹽,我追隨鹽工的腳步,用他們自製的特殊工具,努力撈起水面上一片片像白色透明魚鱗、閃閃發亮的鹽花,那種體驗實在是美不勝收,不過烈日下必須不斷彎腰,一趟採收下來,只覺得腰痠背痛、頭暈目眩,腳底更是痛到麻痺,深刻體會早年堆積如山的鹽山背後,都是海水與汗水的辛苦結晶啊。
聽說以前鹽田有草代表鹽工不夠認真,因為鹽田不夠鹹的緣故,現在長草則是為了兼顧生態,難怪放眼所及盡是一片野草叢生、魚兒悠遊、群鳥棲息飛舞的廣闊濕地,布袋嘴文化協會為了兼顧文化產曬與生態環境,重建洲南鹽場之外,也一併認養附近大約20公頃的廢鹽田,除了倒映著鹽工曬鹽收鹽擔鹽的身影,提供孩童體驗的場所,喚回居民生活的記憶,也為悄然進駐的自然萬物保留更多樣的生命空間。
常見蒼鷺、紅冠水雞等水鳥停歇或嬉戲,還有守護鹽田環境的三劍客,高蹺鴴、吳郭魚、濱水菜,也不時可見,俗稱豬母乳的濱水菜又名鹹水菜,可說是護堤的重要植物,原本4、5月會北返的高蹺鴴,甚至還成了留鳥,每到育雛期,鹽田常見親鳥飛行鳴叫,或是停棲警戒,協會也將它們視為幸運鳥,開始記錄築巢、育雛的過程。
雖然先民的智慧曾為布袋創造出一段白金歲月,其實台灣氣候潮濕多雨,西南沿海的潟湖又不斷淤積,並不適合天日曬鹽,所以7年來,洲南鹽場的重建不在強調曬鹽的技術,反而更關心民眾面對鹽田的態度,還有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善互動,他們透過純手工生產出烹調食物時不可或缺的配角,以及熱中舉辦環境教育體驗活動,希望可以跟更多人分享,讓文化資產不再只是化石,而鹽田,不僅能曬鹽,也是繼續展演土地故事的最佳劇場。
日前,布袋嘴文化協會進一步結合農漁鹽在地產業,推出深具當地風味的特色小旅行,體驗活動除了鹽田,還包括無毒米、生態養殖魚塭、古法釀造的白蔭油等等,以下是俗稱白醬油的白蔭油手工製造過程及產品照片。
二天一夜的特色小旅行,晚上供應的風味料理,可說是海味、海派十足,充分展現熱情的海口人本色,也帶來感官的無上享受。除了運用自家生產的鹽,還結合許多當地友善土地業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吃得到滿滿的用心與感動,只是相機剛好沒電,我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機拍下幾張,雖然模糊,還是忍不住想大方分享出去。
嘉義縣包山包海,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與大海母親相依偎的布袋小鎮,也得以擁有豐饒的物產,多年來,土地倚靠著人們努力來詮釋,而漁港村落的日常氣息,就幸運地跟歷史記憶及文化傳承,經年累月地交雜在一起。不論是漁業、鹽業或是農業,看到當地人不斷用心思考與重新詮釋,產業文化對生活環境及社區居民的意義,也希望文化事業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實在令人感動,更讓人敬佩不已。
【相關資訊】
★洲南鹽場&布袋嘴文化協會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402號(海港大道北側)
電話:05-3478817
★新來源醬園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103號
電話:05-3476809、05-347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