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再度踏上龍過脈森林步道,沿途林蔭夾道,地景豐富多變,山稜形狀猶如龍的背脊,行經稜線路段,展望視野極佳,步道口離火車站不遠,若封它為交通最便利的賞景步道,可說是當之無愧!
龍過脈森林步道,位於雲林縣林內鄉,主要有三個出入口,不論搭乘鐵路或自行開車,只需幾分鐘就能走到步道口,算是平易近人。我個人喜歡坐火車親近它,自開復廟入口進出,從林內火車站下車後直走,到T字路口右轉,先穿梭一小段民宅巷弄,左彎右拐,深具找路樂趣,不確定就問人,感覺更是親切。
從這個小巷左轉,希望老屋恆在。
不用懷疑,穿過窄巷再右轉。
指標終於出現
看到藍色大水管,就知步道口不遠。
有戶民宅旁種著一棵桂葉黃梅(別名米老鼠樹),枝椏上正掛著可愛造型的花果,每趟經過,總忍不住多瞧一眼。
經過這戶平房民宅,就是步道口。
翅果鐵刀木是極佳引蝶植物,常見花果併存。
巧遇麗紋石龍子出來曬太陽,長大後體色會變暗淡,好像從天鵝變成醜小鴨,不像小時候體色鮮豔,有藍色尾巴,背部還有五條金色縱紋,可說是台灣打扮最華麗的蜥蜴。
麗紋石龍子成體
麗紋石龍子幼體(8月拍攝)
從這條階梯往上走,可一路通往濟公廟,是另一段龍過脈森林步道,也是重要出入口,看來路程不短,頗具挑戰,只能留待下回。
這裡屬於低海拔闊葉林,全線大約介於100~300公尺之間,最近兩次走訪,上回是8月下旬盛夏,這次是10月下旬初秋,因有不少綠樹遮蔭,走來均涼爽宜人,果真是森林步道。
兩次都巧遇猴群出來活動,可說是台灣獼猴的天堂,入口擺攤小販就曾信誓旦旦,「這裡猴子很多」,上次還看到小猴子緊跟著媽媽屁股後面,自在橫越步道,煞是可愛。
經常聽到大冠鷲在上方盤旋,只要來對時間,或是耐心等候,也許還有機會見識成群的紫斑蝶翩飛、稀有珍貴的八色鳥,生態資源可說相當豐富。
(8月拍攝)
沿路常有綠樹遮陽,偶見潮濕溪谷相伴,顯得更加幽靜,這裡是水泥路的盡頭,接著開始進入原始步道。
左側溪邊崖壁上,長滿大片俄氏草,長串黃花很醒目。
已陸續結果的閉鞘薑,上回來,正開著美麗的潔白花朵,步道旁有不少群落,由於喜歡生長在林蔭下,受到日照時間較短,葉子排列形狀如螺旋梯一般,好像跳著曼妙的迴旋舞,相當有趣。
走向第一座觀景平台途中,在竹林聽到奇特的持續聲響「嚕,嚕嚕嚕」,一開始還以為是水管破裂的聲音,原來是隻外來寵物鳥「白腰鵲鴝」公鳥,正在大聲鳴唱。白腰鵲鴝又名「長尾四喜」,因清脆悅耳的叫聲及亮眼外型,頗受愛鳥人士喜愛,商人才大量從東南亞一帶引入,在中國大陸還有四大鳴禽的雅號,後來,被主人刻意野放或棄養,開始對台灣本土鳥種帶來威脅,已經引起相關單位重視,著手研究調查,我個人覺得牠的鳴叫聲有些怪異,談不上好聽,竟然如此受到青睞,實在無法理解。
公鳥羽翼黑藍與橙紅相間,外型討喜。
第一座觀景平台,視野比較有限。
只見山路迂迴,坡度時緩時陡,沿途林蔭夾道,可說深具步道之美。
鋼構棧道像座天梯,盡頭是觀景涼亭。
站在天梯俯瞰山下景緻
(8月拍攝)
這座觀景涼亭,擁有180度的寬廣視野,可稍作休憩,盡情賞景遠眺,常見山友在此泡茶聊天,更形熱鬧。
俯瞰下方林內聚落
遠方是濁水溪、二水及八卦山脈
(8月拍攝)
(8月拍攝,全景圖)
(8月拍攝)
這段黃土路,深具古早味。
上坡路滿是青苔,必須步步為營。(8月拍攝)
山稜上的白匏子,花開滿樹。
(8月拍攝)
(8月拍攝)
來到山脈稜線,視野相當開闊,想像自己正走在龍的背脊上,實在有趣,相傳從草嶺、竹山交界處往下俯瞰,林內境內的山稜,神似一條龍的背脊,再將視線挪到濁水溪與清水溪交會處,又像是龍在汲水,因此才取名「龍過脈」。
(8月拍攝)
一轉眼,來到幽暗通道,跟剛剛有如天壤之別。
爬完這段階梯,就是終點的觀景涼亭,一樣擁有180度的寬廣視野,可坐擁無敵景觀。
這條步道串連林內鄉的林中、林南及坪頂三村,早年是民眾到街上販賣或採買必經之路,這裡就是坪頂入口,行動不便者,可開車經坪頂社區抵達步道口,直接到此涼亭賞景。
回首來時路,好個龍過脈!
(8月拍攝)
(8月拍攝)
(8月拍攝)
涼亭欄杆的小綠葉蟬(8月拍攝)
巧遇小茶斑蛇
林內是紫斑蝶北返必經之地
回程走長長的天梯,氣勢更是驚人。
下山後,順遊林內神社遺址,從濟公廟往下望,166個石階,不輸剛剛的天梯氣勢,不同的是,少了綠意,加上時近中午,熱氣逼人。
1940年完工的林內神社,現存三座鳥居,兩旁還保留不少石燈籠,據說是全台最壯觀的鳥居,也是林內人的驕傲,不過鳥居外觀看來新穎,應該是有經過整修,參道旁是淵明國中、林中國小,兩校彼此相對,看到學校緊挨著歷史古蹟,真是特別。
(8月拍攝)
參道旁的石燈籠、紀念碑(8月拍攝)
(8月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