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的香港,受鋒面影響,天氣時陰時晴,按照當地有趣直白的說法是「有幾陣雨」,一到傍晚冷風仍帶著寒意,有時白天卻熱得宛如盛夏,彷彿這次所見的香港,儘管不斷面對各項現實考驗,有些人仍堅持朝著他們的夢想,一步步築夢踏實,不經意間,5年、10年光陰已過。

我們多數足跡停留在新界一帶的社區、菜園及環境基地,總共接觸10個單位,幾乎都是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等善行團體,學習主題涵蓋社區營造、老屋保存、生命教育、食農教育、環境永續等面向,接觸的盡是充滿街坊人情、重視土地倫理的舊味道香港,以下就這幾天行程大略分享所見所聞。

 

生活書院

第一天的重頭戲是參訪生活書院,一個位於新界大埔區半山腰的教育團體,也是負責安排此行的團隊,它的原址是佛教大光中學校舍,曾是第一所由香港政府補助的佛教學校,2009年廢棄後成為許多動物的家,2012年一群熱愛教育、環境、文化藝術工作者籌備生活書院,2014年7月順利在此開幕,一個看似遠離城市塵囂的地方,卻是一處最活生生的生命教育中心場域。

 

P1080424.JPG

P1080425.JPG

P1080426.JPG 香港的「走」是「去除」的意思

P1080427.JPG

P1080429.JPG

P1080428.JPG

P1080468.JPG 校園內還有一小塊菜園

P1080430.JPG

P1080431.JPG 美術室牆上的活動DM

P1080436.JPG 這裡收養不少隻自在遊走的貓咪

 

這些年來,生活書院致力於探索生命、文化及環境教育各項領域,除了吸引一群熱心的義工支持,旗下活躍的年輕人對素食、藝術、生活等範疇都有不同體驗和心得,且熱切希望和更多人分享、交流,譬如上個月的「走塑辦年貨」活動,這群年輕人勇敢走上街道、跟店家合作,大力推廣「減塑」理念。

 

P1080450.JPG 中庭自創的工藝品,蘊含許多農耕智慧。

P1080443.JPG 菜園的三階段堆肥區

P1080446.JPG 據說香港的綠豆湯會加入「臭草」芸香

 

他們透過創作及體驗式的活動或是研習,希望提供民眾選擇更具智慧和視野的生活方向,一致認為「改變世界,先學習選擇善良」,他們也相信「改變社會」的意念不是石頭爆出來的,就算是「叮」一聲的靈感,也有一路走來的過程。

 

P1080451.JPG

P1080455.JPG 田中研習室宣導的是慈心理念

P1080461.JPG

P1080462.JPG

P1080463.JPG 隨處可見工作人員手作創意巧思

P1080482.JPG

P1080469.JPG

P1080481.JPG 食物研習室可體會何謂「良食百學」

P1080473.JPG 可模仿食物味道的各種香精

P1080487.JPG 感恩研習室也是一座充滿反思的體驗館

P1080488.JPG 思考誰成就我?我又成就了誰?

P1080492.JPG 透過水語可學到許多人生道理

P1080496.JPG 晚餐就在生活書院共食

P1080500.JPG 椰汁馬豆糕

P1080499.JPG 素叉燒

P1080501.JPG 蔬菜綠咖哩

P1080502.JPG

P1080503.JPG

P1080504.JPG

P1080506.JPG 色香味俱全的素食佳餚引人食慾大開

P1080505.JPG 用鹽滷製作的豆腐料理

 

嘉道理農場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 KFBG)位於新界大帽山北面山麓,橫跨大埔及元朗區,如今已成為香港重要的環境保育及教育中心。

它的前身是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投資發電廠致富的嘉道理爵士,為協助流亡貧農自力更生,1951年成立農業輔助會,據說直接或間接幫助的新界農民就超過30萬人,原是一處重視大量生產的試驗及推廣農牧場,隨著香港農業日漸式微,1995年1月正式立法成為非營利機構,化身為自然保護及教育角色,與政府、大學及其他民間組織一起合作或進行多項研究。

 

P1080647.JPG 常有親子團體前來參觀

P1080518.JPG

P1080515.JPG

P1080517.JPG 入口處相關展示說明

P1080532.JPG

P1080531.JPG 垂直綠化牆展示

P1080533.JPG

P1080534.JPG 大花白豬化身動物大使,提醒人類少吃肉。

P1080539.JPG

P1080542.JPG 一斗田示範種植區

P1080543.JPG 開始參觀生機園

P1080545.JPG

P1080546.JPG

P1080547.JPG

P1080548.JPG

P1080549.JPG

P1080551.JPG

P1080554.JPG

P1080556.JPG

P1080557.JPG

P1080558.JPG

P1080562.JPG

P1080563.JPG 從處處生機中認識各種永續栽培方式

P1080560.JPG 眺望梯田景觀

P1080564.JPG

P1080565.JPG

P1080576.JPG

 

走進翟克誠野生動物護理中心,有一隻赤麂「菲菲」由園區拯救照顧至今,也成了園區的動物大使,香港原生鹿赤麂和臺灣的山羌外形雖然相似,卻是不同品種,山羌身形較小,膚色偏黃棕色,赤麂身形較龐大,一般呈紅棕色。

 

P1080572.JPG

 

欣見一隻石虎正在籠子上方睡覺,香港稱石虎為豹貓,雖然石虎在台灣是急待保護的動物,所幸該族群在香港郊野公園的分布至今仍算穩定,地小人稠的香港都能做到,更值得國人借鏡啊!

 

P1080577.JPG 老子道德經是否該從人類延伸到萬物?

P1080579.JPG 黑鳶是香港最常見的猛禽

P1080583.JPG

P1080585.JPG 兩隻睡得正香的豹貓

P1080589.JPG

P1080591.JPG 生態池

P1080592.JPG 走進與大自然合作的森林果園

P1080594.JPG 果樹下常見蜂箱

P1080598.JPG

P1080604.JPG 多元化的農林間種方式

P1080605.JPG 仿傚自然森林結構

P1080606.JPG 清除單一果園其實是項費時工程

 

嘉道理農場佔地面積廣達148公頃,想在此消磨一整天絕對沒有問題,園方將30年的梯田耕種經驗,翻轉為環境教育示範場域,場內種植超過50種蔬菜和香草,及25種以上果樹,是非常完整細緻的永續農業展示,可惜這次因時間有限,我們連下山區的一半都沒逛完呢!

 

P1080611.JPG 珠頸斑鳩在香港也很常見

P1080614.JPG 要幸運抽中才能享「種」的員工菜園

P1080618.JPG 汙水淨化池

P1080620.JPG

P1080621.JPG 警方交毒蛇處,一旁是喬木徑。

P1080622.JPG

P1080623.JPG 原辦公室太老舊,這是新址及建築圖。

P1080624.JPG

P1080639.JPG 再度回到原是豬舍的農場小舖及博物館

P1080636.JPG

P1080634.JPG 賣場陳列新鮮農產品及各項環保商品

P1080637.JPG

P1080626.JPG 博物館展示農場歷史

P1080521.JPG

P1080642.JPG

P1080644.JPG 園區隨處可見對萬物貼心的提醒

 

T.PARK〔源.區〕

本行另一處環境永續場域T.PARK〔源.區〕,位於偏遠的新界屯門區,是一座標榜轉廢為能、自幾自足的「汙泥處理場」,為香港政府近年規劃設置的垃圾回收、再造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館於2016年開放,試圖引領香港及參觀民眾踏上一段減廢、節能、發電、海水淡化、保育的綠色旅程。

耗資200多億的高科技廠房,流線型的外觀相當引人注目,很難想像它的存在是將「糞水汙泥」體積縮小,再轉化為自用能源,據說很多民眾是衝著園區的免費熱水SPA來呢!

 

P1080649.JPG 園區模型,廠房是一棟節能綠建築。

P1080661.JPG 首先到展覽廳認識汙泥處理過程

P1080665.JPG 汙泥焚燒後的灰燼只剩原來十分之一

P1080667.JPG 休憩用環保木椅,由碼頭防撞木製成。

P1080670.JPG

P1080672.JPG 環保家具說明看板

P1080668.JPG

P1080673.JPG 焚化爐及下面的輸送灰燼軌道

P1080669.JPG 不遠處的汙泥堆置場

P1080677.JPG 等比例汙泥夾模型,可吊5公噸汙泥。

P1080679.JPG 透過大型玻璃窗可清楚看到各項設施

P1080681.JPG 焚化產生的熱能會轉化為電力

P1080686.JPG 行政大樓頂層可參觀環保家具展示

P1080688.JPG 玻璃窗外可欣賞海上蚵棚及對岸深圳

P1080684.JPG 突然瞥見一大群水鳥齊飛,這裡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P1080691.JPG 自助茶館也使用環保桌椅及餐具

 

慈山寺

此行規劃兩處佛寺巡禮,我們第三天上午來到慈山寺,不同於第一天的志蓮淨苑(請參考香港之二),完全以中國傳統實木建築引人入勝,慈山寺強調環境說法,希望透過絕美的山水景致,以及黑灰色系的大氣建築群,甚至園中一草一木,讓民眾得以靜心反思,進而更接近佛法,果真一進入寺院,心情馬上就沉澱下來,高達76公尺的觀音聖像,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P1080723_结果.JPG 過年期間刻意移種的薰衣草

P1080726_结果.JPG 慈悲的觀音聖像一路照拂

P1080729_结果.JPG 坐擁無敵山海美景

P1080730_结果.JPG 仿唐建築風格

 

慈山寺位於新界大埔區,坐擁八仙嶺羣山,南眺東北船灣,佔地4.7公頃,據說原址本來是座煤礦場,由香港首富李嘉誠出資興建、營運,以宣揚佛教、提供靜修環境為目的,雖然開放一般民眾參觀,但須提前申請預約,院方的導賞人員非常擅長以境說法,參學者往往可以從中反思生命的真諦。

 

P1080734_结果.JPG 走進象徵「解脫之門」的山門

P1080736_结果.JPG

P1080738_结果.JPG

P1080739_结果.JPG 庭院中的兩棵松樹正呼應「不二法門」

P1080742_结果.JPG

P1080746_结果.JPG 大雄寶殿前的寬闊庭院及菩提樹

P1080748_结果.JPG 花崗岩地磚

P1080750_结果.JPG

P1080752_结果.JPG 大雄寶殿後方取自敦煌壁畫的經變圖

 

2015年正式啟用,每天限量接眾400人,很有企業化經營的味道,據說網路申請要等候一個月才排得上呢!

 

P1080753_结果.JPG

P1080756_结果.JPG

P1080760_结果.JPG

P1080761_结果.JPG 普門觀音殿可讓參學者來此抄經

P1080763_结果.JPG 殿前洛迦池內活水生生不息

P1080770_结果.JPG 眾人開始準備向觀音供水

P1080781_结果.JPG

P1080773_结果.JPG 托著水缽靜心走過慈悲道,一如行禪。

P1080774_结果.JPG 最後恭敬把水倒入千應處

P1080775_结果.JPG

P1080776_结果.JPG 接著繞行觀音聖像

P1080777_结果.JPG

 

院方中午會免費供應簡單食物,我們一行人雖然已享用過美味午齋,我忍不住又跟夥伴分食半個素叉燒包,果真特別,聽說下午還有提供咖啡及糕點呢!

 

180661.jpg 這裡的全麥素叉燒包非常有名

 

菜園新村

位於新界元朗區的散村「菜園新村」,一個靠著居民主動參與、從無到有的新聚落,跟台灣不同的是,香港政府完全不支持社區生根,更顯本地「社區營造」的難能可貴。接待我們的是才就讀國一的小錡,還記得幼兒時期曾跟著村民抗爭,如今的她,已能自信驕傲向外人分享這處剛完工不久的新家園面貌。

原來的菜園村位於石崗錦田公路旁,建村將近50年,大約500位村民,父祖輩因時代動亂從中國落腳香港,多數向原居民租地種菜、養豬維生,因2008年「廣深港高速鐵路」計畫被迫遷村,香港政府不顧村民意見,計劃將他們的家園及生活方式連根拔起,村民開始發起「不遷不拆」的抗爭運動,在菜園村生態社區營造工作室的協助下,2011年轉向重建之路,成為香港第一個強調低碳生活的生態示範村,而透過「耕住合一」、「車不入村」的參與式規劃過程中,10年來,民主化的公民意識已在此遍地開花。

 

P1080825_结果.JPG 菜園新村入口車不入村告示

P1080794_结果.JPG 這戶人家的屋頂正裝設太陽能板

P1080793_结果.JPG 後花園摻雜著幾棵果樹

P1080791_结果.JPG 依人口數有不同房型設計

P1080797_结果.JPG

P1080798_结果.JPG 村裡強調耕住合一,這塊是公田耕地。

P1080801_结果.JPG

P1080806_结果.JPG 常見庭院內有自家菜園

P1080800_结果.JPG 車不入村讓巷弄設計更有味

P1080803_结果.JPG

P1080807_结果.JPG 刻意保留的老朴樹

P1080809_结果.JPG 村裡共配置47戶人家

P1080810_结果.JPG 仍待整理的公田耕地

P1080812_结果.JPG 引山上水源灌溉農田

P1080814_结果.JPG 住戶正在田裡耕種

P1080815_结果.JPG 從門外拍居民住家一角

P1080816_结果.JPG

P1080817_结果.JPG

P1080818_结果.JPG 翻拍村民手作的菜園地圖

 

鄉土學社+綠蔭家園

此行規劃到新界北區的上水「鄉土學社」,學習製作熱堆肥,第三天傍晚,當我們沿著梧桐河走向菜園時,看到有人慢跑、有人騎車,而猛禽就在天空盤旋,這幾天發現香港的自然生態相當豐富,除了受惠於多處郊野公園,或許是慣行農業的影響較少,就連老一輩都普遍缺乏農事經驗,因為耕地對香港人而言,可是相當彌足珍貴呢

 

P1080827_结果.JPG 猛禽在梧桐河上方盤旋

P1080830_结果.JPG

P1080841_结果.JPG

P1080833_结果.JPG 綠意盎然的菜園

P1080832_结果.JPG 等待種植的豆子

P1080837_结果.JPG 這片3分大的土地可惠澤多少眾生啊

 

2012年盛夏成立的鄉土學社(Society for Indigenous Learning),致力推動鄉土教育,從農耕、歷史、文化、地理、自然等範疇向土地學習,開始重新認識生活。園區採用綠蔭家園的堆肥作法,運用健康土地的耕種方式,目前僅有2位全職農夫,還有來來去去租地種植的假日農夫,學社透過販售新鮮蔬菜及提供民眾參訪體驗活動,讓組織得以繼續運作。

 

P1080838_结果.JPG

P1080839_结果.JPG

P1080871_结果.JPG

P1080873_结果.JPG

P1080874_结果.JPG

 

此行特別邀請綠蔭家園創辦人陳尹玲老師指導大家學習堆肥,從中體驗如何透過落葉、蔬果廚餘、菌種、豆渣層層堆疊,用「土壤食物網」的原理製造熱堆肥。

 

P1080843_结果.JPG

P1080851_结果.JPG

P1080852_结果.JPG

P1080854_结果.JPG

P1080860_结果.JPG

P1080866_结果.JPG

P1080869_结果.JPG 陳尹玲老師(右二)在旁全程指導

 

陳尹伶老師學的是量子力學,曾擔任教育大學院長,也曾為改變僵化教育當過高中校長。退休後看到易解放女士在蒙古沙漠種樹的報導,開始起而效行,從沙漠綠化到思考土壤改造,更加發現全球嚴重的環境問題,一面向各國專家請益,也不吝在網站分享,一面培育年輕人,希望能復興香港農業。

 

P1080864_结果.JPG

P1080875_结果.JPG 夥伴跟全職農夫、假日農夫交流

P1080867_结果.JPG 肥沃的黑色土壤

P1080868_结果.JPG 植物覆蓋下的土壤生機無限

P1080870_结果.JPG 假日農夫幫忙摘菜

P1080872_结果.JPG

 

接著走到附近綠蔭家園總部繼續交流,大家邊吃晚餐邊聊,只見陳尹玲老師忙著分享,筷子幾乎沒動,2013年成立的綠蔭家園,從「種樹治沙」到「土壤重要性」,針對如何善待土地、惠澤眾生著手,努力倡導熱堆肥甚至堆肥茶的耕作方式,希望能協助促進土地健康,這樣植物及人類也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健康啊!

 

P1080878_结果.JPG 廚房正在製作更好用的堆肥茶

P1080877_结果.JPG

P1080883_结果.JPG

P1080884_结果.JPG 陳尹玲必須不時檢視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P1080885_结果.JPG

P1080887_结果.JPG 透過顯微鏡讓大家見識裡面豐富的微生物

P1080888_结果.JPG 她對土地及農業的熱情真是讓人望塵莫及

 

灣仔藍屋

最後一天行程都跟老屋保存有關,除了大館(請參考香港之四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的代表,藍屋則以「留屋留人」的建築保育聞名,在寸土寸金、重視流動價值的香港,都算是難得的成功案例。

藍屋築建群座落在香港島灣仔鬧區的石水渠街,目前包含藍屋、橙屋及黃屋三棟都已修復完成,這棟歷史建物的修復,可說是香港首次採用「留屋留人」的建築群保育方案,據說1990年代香港政府想為藍屋外牆上油漆時,因倉庫只剩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便將這棟四層高的唐樓漆成藍色,此即藍屋名稱的由來。

 

P1090075_结果.JPG 藍屋空地已成石水渠街公園

P1080975_结果.JPG

P1080986_结果.JPG 牆上展示相關說明

P1080983_结果.JPG 刻意保留對居民有感情的大樹

P1080987_结果.JPG 四周新建的高樓

P1080984_结果.JPG

P1080976_结果.JPG

P1080989_结果.JPG 新租客的好鄰居計畫

P1080992_结果.JPG

P1080993_结果.JPG

P1090074_结果.JPG

 

藍屋原址是建於1867年的華陀醫院,於1922至1950年間,相繼改建為互連的唐樓,再分租給社會底層工作者,算來已超過半世紀甚至將近百年,曾留下「72家房客」板間房的艱辛生活痕跡。

 

P1090049_结果.JPG

P1090050_结果.JPG

P1090057_结果.JPG 修復後的住家外觀

 

2006年,香港政府計劃將藍屋拆除改建商圈,作為茶及醫療的主題旅遊景點,眼看居民即將被迫遷走,摧毀的不光是棟舊建築,而是建立多年的社區網絡,一群包括聖雅各福群會的有志人士,開始協助居民力爭,就像菜園新村「自己的社區自己救」,幸運於2010年爭取成功,2012年展開修復活化行動,除了協助改善廚廁樓梯等設施,也刻意保留板間房的生活痕跡,供後人緬懷。

目前共有20個住宅單位,除了原來的8戶舊街坊,還可再收12 戶新租客,只是租客必須經過甄選,更要參與社區服務,其餘單位則作為故事館、餐廳、展覽等用途。

 

P1080995_结果.JPG 翻拍灣仔的早年風貌

P1080997_结果.JPG 翻拍藍屋老照片

P1090001_结果.JPG

P1090002_结果.JPG

P1090011_结果.JPG

P1090013_结果.JPG

P1090014_结果.JPG 翻拍整修前照片

P1090015_结果.JPG 翻拍修復設計圖

P1090023_结果.JPG

P1090024_结果.JPG 刻意保留牆上孔洞加以美化

P1090026_结果.JPG 負責修復的謝錦榮建築師

P1090038_结果.JPG 拉開樓梯間的孔洞

P1090040_结果.JPG

P1090041_结果.JPG 原來是兩戶中間的木樓梯

P1090042_结果.JPG 保留木樓梯只更換新木板

P1090044_结果.JPG 保留原有的地板磁磚

P1090054_结果.JPG

P1090055_结果.JPG

P1090064_结果.JPG 參觀藍屋的舊物展示空間

P1090066_结果.JPG 深具歷史風味的木門

P1090048_结果.JPG

P1090071_结果.JPG

P1090077_结果.JPG

P1090078_结果.JPG

P1090079_结果.JPG 修復後寬敞雅致的居住環境

P1090080_结果.JPG 橙屋還有另一間舊物展示空間

P1090086_结果.JPG

P1090083_结果.JPG

P1090084_结果.JPG

P1090085_结果.JPG 藍屋相關展覽

P1090087_结果.JPG

P1090088_结果.JPG 香港故事館可了解香港昔日文化

P1090089_结果.JPG 保留當年華陀醫院外觀

P1090095_结果.JPG 土作坊是販賣良心商品的社會企業

P1090094_结果.JPG

P1090097_结果.JPG

P1090092_结果.JPG

P1090093_结果.JPG

P1090029_结果.JPG 黃屋、橙屋比藍屋更早修復完成

P1090030_结果.JPG

P1090091_结果.JPG 向晚時分車水馬龍的石水渠街

P1090099_结果.JPG 仰望有露台的唐樓建築外觀

P1090102_结果.JPG

P1090103_结果.JPG 位於橙屋一樓的素食餐廳

P1090106_结果.JPG 從幽靜街口拍橙屋及藍屋

 

這次親近的香港,不是天際線幾乎被高樓大廈占滿、雙層巴士滿街跑的繁華之都,是一般遊客不會刻意、也不易接觸到的面向,尤有甚者,四天參訪過程中,我們遇到不少年輕的工作夥伴,有的甚至不到30歲,看著他們真誠的笑容,聽著他們熱情的分享,就算時代巨輪仍不斷無情推進,為了守護家園、追尋生命價值、環境永續或者舊時美好,我們深刻感受到這股從下往上的強大力量,也不斷看到明天的希望。

arrow
arrow

    regina.h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