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太魯閣行程,步道探訪是重點,早就做好走個不停的心理準備,從砂卡噹步道走回太管處遊客中心那天傍晚,仰望台地上方青山,大禮部落還藏在雲深不知處呢!看來明後兩天才是重頭戲,突然發現我的登山鞋壞了!
幸運在新城街上雜貨店,買到可應急的球鞋,沒想到又發現腳上無名趾起水泡,考驗還真是一樁接一樁哪!猶記得20年前必須手腳併用,累到腦筋打結,幾乎走到天黑才抵達大同部落,第二天的急下坡更是想叫人乾脆把我一腳踢下山,足見我對這條步道的「敬畏」情結啊!真心感謝後來臨時改為夜宿大禮部落的接待家庭,所以就在腳上穿著新鞋、腳趾頭包著OK蹦,背上過夜的簡單行囊,勇敢給它出發囉!
步道起點就在太管處遊客中心正前方
一般遊客要前往大禮部落,目前會建議先行一段得卡倫步道(如google地圖所示),起點就在太魯閣台地公廁旁,或太管處遊客中心正前方,步道名稱是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得卡倫部落來命名,太魯閣國家公園於2003年舖設完成,最後可接上大禮步道,再直上稜線與通往大禮部落的步道銜接,除了方便遊客走訪部落,也讓大禮、大同兩部落原住民的返鄉之路,輕鬆不少呢!
一開始是寬約2公尺的護草墊步道
接著是緩步爬升的碎石路
想來應是以前陡峭的舊路徑
大約500公尺處,首度出現開闊視野。
寬約1公尺的階梯棧道開始一路爬升
得卡倫步道全長1.3公里,大部分路段雖然都已鋪設階梯棧道,無須擔心天雨路滑,但一路陡上,走來難免氣喘吁吁,還好沿路設有休憩平台,可藉此歇息觀景。
紅色砂卡噹橋
部落運送物品的流籠頭隱約可見
階梯上的路線圖
太魯閣族的背籃利用長滿銳刺黃藤編織而成
美麗開闊的視野令人心曠神怡
富世村及亞泥開挖處一覽無遺
巧遇一隻秀氣的小紫蛺蝶寶寶
閣口的富世村及錦文橋已越來越小
從樹縫間瞧見的太平洋風光
終於挑戰完1.3公里的好漢坡
接著進入原始的大禮步道,只見泥土石頭路面植物盤根錯節,步道兩側除了濃密的天然闊葉林,還常見桂竹林夾道,五月正值箭筍產季,不時可見新鮮的箭筍冒出頭來。
臺灣及已
這棵烏皮九芎結果了
臺灣紫珠開花
另一種不知名的花
樹幹上布滿菇菌及苔蘚植物
一隻蜘蛛正游走其間
左邊是登山客常走的陡峭捷徑
下圖的路段更是陡峭,行進間幾無立足之地,小心翼翼跨出每一步,還好有繩索及登山杖助我一臂之力,沒想到突然有隻大狗從容穿越我,還不斷來回尋主,原來是大同部落的住民所養,內心不免感慨人真是不如狗啊!
時已過午,霧氣更濃了。
路旁很有味道的石頭花器
路上倒木花器更是深得我心
終於完成三分之二的路程
地上常見香楠種子或其紅色果梗
挺立的普來氏月桃花
花了將近三個半小時,終於上到稜線,視野頓時豁然開朗,從山下台地到稜線2.8公里距離,海拔就爬升將近800公尺左右,走來還真是頗具挑戰!此時雲層更厚,遠眺山下村落及太平洋景致,看來是一片迷濛,不過天空晴朗時,應該很可觀吧!
運材索道殘留的設備
這裡是砂卡噹林道及運材索道的起點,砂卡噹林道一直往北延伸到清水山,為早年運送木材的路徑,如今成了山友眼中的美麗山徑。
繼續前行200公尺來到叉路口,左側叉路直下可往大禮部落,若一路直行,大約6.2公里可抵達大同部落。
來到大禮部落農用流籠頭,鳥瞰立霧溪谷及錦文橋,雖然天色迷濛,左邊亞泥為大地畫出的傷口,看來還是令人怵目驚心!
遠眺大禮部落的房舍
通往部落的道路兩旁都是箭竹林
入口是派出所遺址及解說牌
大約二、三百年前,太魯閣族由臺灣西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定居,居住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曾參加1896年的新城抗日事件,隨後出任太魯閣總頭目,據說讓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之久呢!後來日本實施理番政策,大部份部落被遷往今日秀林、萬榮及卓溪鄉一帶,僅存大禮、大同兩個原住民部落,直到1979年全面移居山下富世村,不過仍有少數居民會回到部落從事農耕,甚至居住。
路邊紫紅色漿果是「老鼠拉秤錘」普剌特草
告示牌說明這些果樹是民宿主人所有
路旁桃李果實結滿樹呢
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舊稱「赫赫斯(Xoxos)」,意思是「多蛇之地」,分為上、下兩部落,整座台地看似被群山圍繞,腹地卻相當遼闊,展望視野極佳。早期曾設有小學,如今只剩學校地基及廁所依稀可見,目前仍有幾戶人家在此居住,或種植自用及販售的農作物。
學校遺址
從民宿遠眺上部落風光
原本選擇夜宿大同彩虹屋民宿,無奈主人臨時有事,因緣際會下,「赫赫斯萣」民宿(如下面google地圖所示)就成為我們今晚的落腳處(google地圖需搜尋「大禮百合屋(休閒農莊)」)。
主人阿萣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巡山員,退休後買下外公位於上部落的老房子,因老屋年久失修,必須全部拆掉重建,不久前才完成大部分建築,只剩另一棟房屋還待興建,他們家是目前大禮部落唯一的合法民宿,熱愛山居生活的他,為了一圓民宿夢,過程曲折辛苦不說,光是建材所花的流籠運輸費用就已超過百萬呢!
赫赫斯萣民宿所在位置
檢視較大的地圖
民宿目前仍被施工圍籬給包圍住
民宿前的指標
阿萣正處理舊竹材準備拿來裝修民宿
老家的舊地基將蓋另一棟房屋
他們家載貨的流籠
用鋼材、鐵皮及竹材搭建的兩層民宿
二樓的大通鋪
舊木屋拆下的木頭等著當柴火
森林中的小木屋耶
從阿萣家幾乎可環視整個部落風光,包括下方的迷你教堂及可愛木屋,都是這裡的著名景點,還真是誘人造訪呢!
這棟木屋看來維護頗佳
這裡的家屋早年都以木頭作為建材,阿萣外公老家原本也是,建築風格相當古樸,且堅固耐用,可惜今天木屋主人剛好不在家,只能欣賞外觀。
循著小徑來到小巧迷人的教堂,看到告示牌才知這裡也是私人產地,跟剛剛的木屋一樣,室外場地都可提供山友使用,只酌收清潔費,喜歡在大禮部落露營的民眾,請先知會主人,且遵循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阿萣就感慨他們家重建期間,曾被登山客自行闖入,甚至任意使用廚房,難怪他後來會在果園立上告示牌,雖然這裡屬於國家公園範圍,卻還是原住民保留聚落,民眾遊歷之餘,可別忘了尊重他們私領域的權益喔!
教堂下面還有一棟老屋隱約可見
野地上的倒地蜈蚣
再度走回木屋,屋子後方就是同禮步道的入口,早年曾是大禮與大同兩部落之間的交通要徑,一聽說是古道就令人心生嚮往,決定順便體驗一番。
入口附近的小溪流
右側上坡路才是同禮步道
步道原始風味十足
來到300公尺處,只見用鐵條鋪設的懸空階梯,一路往下延伸,光看就讓人腿軟,今天已經走了大半天了,再想到腳趾頭的水泡,最終還是打了退堂鼓。
沿路欣欣向榮的蕨類、苔蘚類植物
看看天色還早,決定回到上部落的制高點,盡覽大禮部落優美的田園景致。
砂卡噹溪隱約可見
另一戶民宅與工寮
派出所後方的白髮山幾乎難以辨識
後來聽阿萣提起,才知這一大片幾乎都是他們家農地,他退休後斥資買下一甲多土地,忙著蓋屋之餘,也開始種植箭竹、山胡椒(原住民稱馬告),及各種果樹、花樹,目標是至少三、四十種,他還學著嫁接果樹,希望未來遊客一年四季都有果可採、有花可賞,此外,特別雇工割草,利用友善環境的草生栽培法,如今,已養出一大片美麗的草原風光,加上山羌、野豬、猴子等野生動物不時會來捧場他的農作物,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一股傻勁啊!看他為了圓夢不斷燒錢,卻一派怡然自得,幸好有不少棵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馬告樹正在結果,據說還沒成熟就被訂購一空,真心希望他的山居田園夢能順利實現啊!
阿萣正在描繪他的山居田園夢
好幾棵馬告已結實累累
看到有些百香果已經開始結果,引人垂涎,不過還沒成熟,實在可惜啊!這趟上來的時間不上不下,枇杷季剛結束,桃子李子則還要等上好幾天,看來只能大啖箭筍了。果真,當大夥兒仍在排隊洗澡時,包括箭筍雞湯、箭筍炒肉絲、紫蘇煎蛋、佛手瓜燴丸子、清炒高麗菜、川燙秋葵五菜一湯已然上桌,晚餐完全由阿萣一手搞定,看來他不僅會蓋房子、做駁坎、種菜種樹,廚藝更是沒話說,而且這些技藝都是看著看著就學會了,他強調所有蔬菜都是現摘現煮,平日注重養生的阿萣,當然希望來客都能吃到無毒健康的料理囉!
引人食慾大開的箭筍料理
煮飯是用有一圈翅膀的傳統炊具
大禮大同素有「黑暗部落」之稱,至今仍非台電供電所及之處,重回祖居地的住民,早已習慣沒電的生活,除了燒木材,平日多靠燒瓦斯或燃柴油、蠟燭度日,這些燃料跟許多生活用品一樣,不是人力背上山,就是花錢用流籠載,直到2015年台南社大協助募到太陽能板,再由部落壯丁自己扛上山,終於為此地帶來一絲絲光明,讓「黑暗部落」變身為「綠能部落」。
我們利用舊屋木料燒水洗澡
即將天黑的山景有種潑墨山水畫的朦朧美
由於阿萣家的太陽能板,就算充飽電最多只能維持兩小時,還是必須省著點用,所以晚餐後,大家乾脆到屋外一邊觀星一邊聊天,躺在水泥地基的帆布上,觀賞會讓人全身起雞皮疙瘩的滿天星斗,這種感受我只在武陵農場經歷過。看著正中央的北斗七星不斷偏移,不時畫過的流星更是引來驚呼連連,聽著熱鬧的蛙鳴聲,山邊也不時傳來山羌的吠鳴聲,儘管夜間寒氣仍凍人,已無人在意時間流轉,只為多享受一點恬靜的幸福氛圍,別說早忘了夜觀山羌的活動,真想不管禦寒或其他野生動物威脅,直接在密密麻麻的星空下睡覺呢!(「勇闖立霧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