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的奮起湖,少了遊客點綴,只是一座寧靜山城,時光在這裡彷彿停頓,只有雲霧是活躍的,每到午后,山嵐經常無聲無息出現,甚至鋪天蓋地而來,讓人驚呼原本還在眼前的群山美景怎麼馬上就隱退了。
奮起湖的海拔大約1400公尺,由於三面環山形似畚箕,且雲霧環擁如湖而得名,舊稱「畚箕湖」,必須登高俯瞰才能領略,後來因地名不雅才改稱為「奮起湖」,雖然多了激勵意味,卻失去歷史風味,其實有點可惜。
喜歡漫步在迂迴曲折的巷道間,聆聽山城古老的低迴。這裡的房舍依山而建,上圖的小路往下走可通往「下腳店仔」老老街,那裡可說是奮起湖的發源地及文化起點,設有學校、警察局,據說滿清末年瑞里人先來此墾荒,日治時期逐漸成為商旅休憩與交易場所,隨著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路通車及牛車路開通而式微,如今,只能望著幾乎人去樓空的木屋,想像昔日風華,耳邊彷彿傳來販夫走卒大聲吆喝的聲音。
下圖是奮起湖文史陳列室,曾是日本警官的宿舍,就在目前派出所的隔壁,古今對照更具歷史感,不同於老老街其它木造老屋,很幸運地被保留下來且經過重新整修,紀錄著這座山城「從前世到今生」的人文風貌,如今已成當地著名旅遊景點。
順著山路繼續往上爬,準備前往如今遊客流連忘返的商店老街與火車站,途中發現一條小巷,二邊林立著低矮老屋,尚有人住,聽說早年曾是林務局的宿舍,就像走進時光隧道,還有一條街尾的民宅炊煙裊裊,竟是一家傳統粿店,聽說阿婆製作的草仔粿、包著紅豆餡的甜粿,好滋味連出外的在地人都想念不已,只是沒有事先預定還未必買得到。
阿里山森林鐵路在此設站通車後,由於地理位置適中,腹地廣大,奮起湖車站成為全線最大的車站,也是中途站,上下山的蒸氣火車必須在這裡添煤加水,逐漸帶動火車站附近商家的發展,可說是繁華一時,完全取代老老街的重要地位。
來到館內止滑砂的展示位置,根據當地人描述,以前是個大水池,蒸汽火車頭添煤加冷水之前,會先開到這裡倒出熱水,成為早年許多孩子免費的公共大澡堂,聽來實在溫馨有趣。
長約500公尺的商店老街,盡是古早商品與形形色色的特產,許多店家也大方提供試吃,邊逛邊吃,滿足各種感官享受,順便回味童年時光,好不愜意!
來到奮起湖,怎能不好好品嚐一下著名的便當,上圖就是我幾乎每次報到的便當店。由於早期蒸汽火車抵達正值中午用餐時間,加上附近伐木、採茶工人的用餐需求,所以便當文化由來已久,且遠近馳名,聽說當年除了大人吆喝販售的身影,也有不少童工加入陣容,幫助家計或是賺取零用錢,看著牆上的照片,耳邊依稀聽見婦女或小孩在月台叫賣的聲音,伴隨著便當的香氣一直在山谷中繚繞。
一直到80年代初期,這座山城因阿里山公路開通而逐漸沒落,不過近年來由於旅遊風氣興盛,才又再度活絡起來,「星空」電影場景的小木屋,更成為時下追星一族的必訪之地,這次我也入境隨俗,在小火車尚未復駛人潮湧入之前,穿梭蜿蜒的山路,準備會會這棟隱身在綠色山林中的藍色小屋。
看著屋內不變的擺設,似乎正等待著歸來的主人,彷彿屬於青春的初戀依然徘徊不去。我跟寂寞的青春告別,繼續尋找這裡的古早味,聽說有家當地最好吃的愛玉冰,「愛玉伯ㄟ厝」,也藏在巷子裡,採用特殊的水質及用料製作出來的風味,讓人一吃就上癮,可惜抵達時已賣完,只好下次請早囉。
直到傍晚夕陽西下,才決定走出這座百轉千折的山城,結束悠閒的懷舊之旅,當車子行駛在逐漸昏暗的山路時,只見墨色的山林背後晚霞像是著了火,絢麗奪目的色彩猶如美麗的愛情再度現身,跟午后雲霧像薄紗輕掩般嬌羞,可說是完全不同的風情。
回想第一次親近奮起湖,是跟家人坐小火車而來,剛用完午餐,走在涼爽的竹林步道時,老媽正解釋竹籜就是拿來包粽子的粽葉時,北方山邊突然傳來一陣轟然巨響,道路隨即像蟒蛇一樣扭曲,讓人站不住腳,只能緊抱在一起,當時還不知是附近的瑞里發生規模6.2的大地震,驚慌走回車站時,發現小火車已停駛,只好採買緊急物品跟著一群陌生人走到石桌,再轉搭公車下山,如今已忘記那趟山路到底走了多久,只記得大夥兒一路說說笑笑,一邊欣賞沿途秀麗的風景,一點也不覺得害怕或辛苦,可說是一次隨性又難忘的小旅行啊!而這座山城對我而言,從此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結,以及莫名的親切感,就算多次造訪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