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再度親臨太魯閣國家公園,綠水步道是這次的首站,回想上次走訪已是20年前往事,沒想到這個印象中的清秀佳人,風姿依舊綽約呢!
由於中橫公路有路段施工整點放行,去回都可能需要停車等候,建議搭乘公車者,因綠水班次較多,可先搭到合流露營區(如google地圖所示),再步行到綠水返回,可節省回程的候車時間喔!
合流曾是木材轉運的「土場」,對岸山稜還隱藏著一條「研海林道」,仔細仰望山稜線的凹處,隱約可見ㄇ型的索道頭(如上圖),據說這裡也曾有一座跟它遙遙相望,直到民國77年結束伐木作業改為露營區才拆掉,可說一起見證過立霧溪的伐木歷史呢!
露營區公廁洗手台邊醒目的銀斑舟蛾
過了馬路的就是步道起點,沿途林蔭算是不少,且一路平緩好走,相較其他園區步道,顯得輕鬆許多,不過怕曬的人還是要事先做好防曬準備。
再次仔細觀看對岸的索道頭,才發現幾隻大冠鷲已開始在天空盤旋。
車桑子開花了
莫非是密花苧麻?
一棵不知名喬木,樹梢的花正在盛開。
來到不遠處,看到滿地烏皮九芎落花。
呂宋莢蒾的花
呂宋莢蒾的果
綠水步道全長約2公里,可說是園區內最迷你的步道,屬於1915年日本人完成的合歡越嶺古道其中一小段。合歡越嶺古道共有兩段主要路線,一條名為「錐麓大斷崖古道」,是從巴達岡、合流經綠水到天祥,總長約16公里,這一小段後來經太管處整修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一條步道,兼具自然與人文之美,漫步其間猶如走在先人的足跡上,沿路還有不少岩生植物可欣賞,順便體會它們如何從夾縫中求生存呢!
路旁粗壯的光臘樹
呈半蔓性的田代氏澤蘭是台灣特有種
園區內常見的青剛櫟
早年合歡越嶺古道有不少日治時期的紀念碑,歷經歲月更迭,這些歷史遺跡有的早已毀壞,或是不復尋,上圖這座弔靈碑由大顆巨石雕刻而成,至今仍保留完好,實屬難得。
桔梗蘭
林蔭夾道的小徑更顯安靜幽深
發現一棵台灣櫸木
懸鉤子
難得一見的太魯閣櫟看來是這裡的老大
上圖岩壁上的擬密葉卷柏看來綠意盎然,不過跟萬年松一樣,當環境乾燥時葉片會捲曲成一團,可說是此處生存高手呢!
綠水管理站已隱約可見
猿尾藤
開始走出森林,小心沿著山邊的峭壁迂迴前進,雖然遠不及燕子口、九曲洞U型峽谷景觀那般雄偉壯觀,視野所及仍是絕美的景致。千百萬年來,立霧溪切割著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地塊,逐漸形成高聳的峭壁與深邃的溪谷,在山與雲的亙古糾纏中,進行著一場水與石的永恆對話!
綠水河階地形
綠水管理站是步道終點
從綠水展示館回首嵌在崖壁上的步道,算算全程花費不到1小時,加上平常日遊客不多,走來真是輕鬆愜意呢!然而回溯當年合歡越嶺古道歷史,從太魯閣族最窄僅約30公分寬的交通要徑,到日本人為了理番拓寬為150公分,期間曾留下多少原住民艱辛的生活紀錄,及戰爭血淚史啊!就像婉約女子的面容背後,總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心情故事吧!(「砂卡噹步道」待續)